2017年2月8日,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鹽津鋪子,002847.SZ)正式掛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
2015年,鹽津鋪子實現營業收入5.8億元,預計2016年銷售額將突破6.7億元。本次上市,募集資金凈額約2.48億元,擬用于休閑食品生產基地建設、食品安全研究與檢測中心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等項目。
鹽津鋪子定位于中國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鹽津鋪子創始人、董事長張學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與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鹽津鋪子是一家生產型企業。”
零食企業紛紛登陸資本市場
近年來,我國零食行業高速發展。鹽津鋪子副總經理孫林說,“2010年至今,整個零食行業進入爆發期,在這個階段,幾乎所有企業都能夠獲得增長”。不過,我國零食行業卻始終未能擺脫“小、散、亂、弱”的格局,行業門檻低、食品安全問題高發是人們對零食行業的普遍印象。即便是行業巨頭,也往往只是一方諸侯。“目前,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營業收入也沒超過行業總產值的1%。”孫林說。比如,來伊份2015年銷售收入為31.27億元,僅占當年行業總產值的0.68%。
與此同時,零食行業也在向健康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級。2015年和2016年,休閑食品的噸均價從2014年的3.3萬元左右,增長到3.5萬元和3.6萬元。張學武認為:“安全、健康、美味,‘吃貨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動著行業格局朝高端前進。”
當前,零食業不少細分子行業龍頭已逐步領先,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榮譽會長劉送保認為,今后,在資本的推動下,細分龍頭將快速做大,更重要的是,行業整合也將加速,市場集中度逐步提升。
這也意味著行業競爭加劇,尤其是渠道之爭。持續燒錢之后,互聯網零食企業從線上走向線下。
實體企業也試圖發力線上,鹽津鋪子電商起步較晚,但增速較快。2014年至2015年,鹽津鋪子電商渠道銷售收入分別為487.8萬元和1503.88萬元,當年營收占比分別為0.96%及2.58%。上市后,鹽津鋪子擬投入3107萬元募投資金發展電商。廣發證券研報分析稱,從渠道看,電商增長迅速,連鎖模式和商超模式增長穩定,個體經營模式將被逐步淘汰。其中,電商通過價格優勢搶奪市場,盈利能力較差;連鎖模式毛利率最高,但高銷售費用率拉低凈利率;商超渠道凈利率最高。直營商超是鹽津鋪子主要銷售渠道,其直營渠道毛利率達50%以上,凈利率高于競爭對手。2016年加盟鹽津鋪子的孫林,曾任某大型零食品牌電商負責人。在他看來,零食行業的互聯網紅利階段即將結束,電商巨頭向線下延伸就是證據,“今后就是拼做企業的能力”。
個別企業產品同質化超九成
雙向進入時,品牌產品會極度豐富,各大企業的產品品類也快速同質化。孫林坦言,為了快速發展,拓展品類是必然選擇,“大的品牌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新產品推得特別快,有的一年時間就可以從原來的20種變成200種,個別企業之間同質化程度超過90%”。
張學武表示,自主生產模式下,實驗室可以和工廠緊密聯系,在研發新品的過程中即模擬論證生產各環節的能力,面對市場的新需求,快速啟動新品開發,短期內完成小批量生產后投放市場,市場反應良好的產品即開始大規模生產,以便在第一時間滿足消費者需求。“貼牌代工企業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鹽津鋪子的新品推出對銷量拉動效應較強,迅速從產品研發到規模生產,是其能搶占市場的重要因素。
在張學武眼中,將單品做好、做大非常重要,若各個產品平均發力,客戶資源會被快速稀釋,最后形成什么產品都賣不好的局面。零食是萬億級的市場,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品牌現在可以壟斷,“大家都有機會,就看誰做得對。比如我們在柬埔寨投資建廠,生產芒果干,希望像洽洽瓜子一樣,整合一個品類,就能銷售20多億元。”
不過,在中國休閑零食行業,堅守產品自主生產的企業不多,而小品類、多品種自主生產的更是鳳毛麟角。張學武分析稱:“自主生產,就受制于產能,相對于OEM,企業擴張速度就可能慢一點”。
從2008年開始,鹽津鋪子先后三次進入糕點領域,前兩次均因各種原因而一波三折,直到2015年才推出主打蛋糕產品。一個品類的產品發展尚且如此,其整體增速自然難以一飛沖天。而采用貼牌生產的三只松鼠自2012年成立至今,不到5年營收便超過50億元。從增速與規模而言,鹽津鋪子確實落后。
對此,張學武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上市后,除了自身的發展,鹽津鋪子還將發力并購,目標是產品研發機構、營銷渠道以及電商,“我們不急,一個人一輩子的時間很短,很多事情一代人做不完,要幾代人接著做。我這輩子只要能夠穩健地做到50億~60億元就心滿意足了”。
零食安全難題需資本助力
劉送保預計,龍頭企業快速做大、行業加速整合對改變我國零食行業的安全困境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食品安全體系投入巨大,很多中小企業有心無力,企業做大以后,特別是有資本的支持,才能更快地建立安全體系,保證食品安全。”
多年來,安全始終是困擾零食行業的痼疾。張學武回憶,其父親也曾經營一家零食企業,每每遇到安全檢查就想躲起來,“我父親當年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食品安全不夠重視”。
貼牌生產模式,讓不少零食企業面臨產品安全失控的潛在風險,或者更容易被非本企業內的安全問題波及。
事實上,鹽津鋪子一度也深受貼牌生產商之害。幾年前,張學武曾前往湖南一家規模不小的豆制品生產企業考察合作,看過之后,那家企業糟糕的品控體系讓他撂下一句話——“永遠都不跟這樣的企業合作”。
行業內頻發的安全問題是鹽津鋪子選擇自主生產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不太相信,別人的質量能比自己管控的工廠更可靠。”在張學武說,從全球來看,大企業還是以自主生產居多,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食品安全環節,確保企業長期發展。
張學武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以前做蜜餞沒有信心,因為經常爆發質量問題。但是后來發現,要控制并不難。國家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遵守就行了。如果產品里用了蘇丹紅,用了工業添加劑,不可能是無心的失誤,肯定是有意的,因為你倉庫里沒有進貨,產品里怎么會用呢?”
對此,劉送保認為,自主生產確實可以更好地控制產品質量,但貼牌與品控并不沖突,采用貼牌代工生產的企業,這些年也在大力強化品控要求,整個行業的安全度不斷提升,關鍵是要像蘋果將其模式導入富士康一樣,確保產品質量。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