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食品標準返回上一頁

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專題新聞發布會


 image-12.png

4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并介紹有關情況,以下為文字實錄: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市場監管總局專題新聞發布會,共同見證《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的發布。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標準就是一種規矩,是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2022年,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標準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今天,我們邀請到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先生、標準技術司一級巡視員國煥新先生、中國標準出版社社長王海東先生、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愛仙女士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請肖寒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image-13.png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共同見證《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的發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要求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會同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狠抓落實,2022年標準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一是在國家標準方面。2022年,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國家標準2266項,批準發布國家標準樣品238項。截至2022年底,國家標準共43027項,國家標準樣品共4080項。

二是在行業標準方面。2022年,備案行業標準3501項。截至2022年底,共批準設立73類行業標準,備案行業標準共78431項。

三是在地方標準方面。2022年,備案地方標準8600項。截至2022年底,備案地方標準共61969項。

四是在團體標準方面。2022年,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公布17675項團體標準。截至2022年底,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累計公布51078項團體標準。

五是在企業標準方面。2022年,企業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自我聲明公開標準470738項,涵蓋產品721585種。截至2022年底,共有402284家企業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自我聲明公開標準2621816項,涵蓋4358182種產品。

六是在標準化技術組織方面。2022年,新成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35個。截至2022年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1319個,包括546個技術委員會(TC),756個分技術委員會(SC)和17個標準化工作組(SWG)。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技術委員會97個,占比7.35%;第二產業技術委員會1016個,占比77.03%;第三產業技術委員會168個,占比12.74%;社會公共事業技術委員會38個,占比2.88%。

七是在標準化試點示范方面。2022年,各地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項目500個。截至2022年底,各地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共計7723個。

八是在標準國際化方面。2022年,積極推動ISO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倫敦宣言》實施,參與《ISO和氣候變化》白皮書的制定,推動ISO新成立小水電、供熱管網等4個新的技術機構。2022年,大力推進標準化雙多邊合作,與巴基斯坦、埃及、歐洲標準組織等14個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區域標準組織簽署標準化領域合作文件及行動計劃,成功舉辦金磚國家標準化合作部長級會議及系列相關配套活動,組織舉辦“一帶一路”國家援外培訓班8期,為26個國家培訓275名標準化管理人員。發布國家標準外文版335項。

我先簡要介紹這些內容。下面,我非常愿意和我的同事一道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大家!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 

謝謝肖寒先生。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image-14.png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標準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是市場創新成熟度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標準促進創新發展情況怎樣?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

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在引領產品質量提升、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標準化與科技創新正在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底,我國設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近30個,科技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的比率不斷提高,預計到2025年,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達到50%以上,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效能不斷釋放。

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標準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一是團體標準供給旺盛,2022年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公布17675項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化活躍度持續提升,2022年企業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聲明公開47萬多項標準,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不斷增強,發展信心和發展狀況持續改善。二是企業標準“領跑者”引領性顯著提高,截至2022年底,共有1679家企業的2856項企業標準成為“領跑者”,通過高水平標準引領,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企業標準化發展意識更加主動。截至2022年底,全國有30個省市223個市(區)、5萬多家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先進標準開展對標達標活動,累計發布對標結果11萬多個,涉及1800余類產品和服務門類;重點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主要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 

標準化創新取得較大進展,得益各部門各方面的有力支持。2022年,市場監管總局與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了《標準化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3年)》,舉辦“2022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大會暨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周”活動;市場監管總局與國資委共同舉辦中央企業質量提升標準創新大會,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質量和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家標準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國家標準委和中國貿促會首次簽署合作備忘錄并制定實施2022年行動計劃,拓展國際標準化工作新路徑,服務企業海外市場拓展;國家標準委組織開展2022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評選,全社會支持市場主體標準力度越來越大;國家標準委開展2022年度ISO、IEC國內技術對口單位考核評估,提升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能力和水平。

image-15.png

光明日報記者: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去年以來,我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制定了哪些國家標準?

image-16.png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一級巡視員國煥新:

標準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2022年,國家標準委圍繞農業農村、食品消費品、制造業、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加大標準化工作力度,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引領產業發展持續取得新成效。

一是農業農村領域標準供給更加充足。全年發布農業領域相關國家標準170項,總數達到3928項。新建水稻良種繁育等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34個,啟動38個農村綜合改革和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農業農村標準實施力度不斷加大。

二是食品消費品領域標準基礎更加堅實。全年發布食品消費品領域相關國家標準308項。截至2022年底開展消費品標準化試點105個,我國重點領域的主要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達到95%。

三是制造業領域標準支撐更加有力。制定高端裝備制造強基標準化工作方案,持續實施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全年發布材料與裝備制造領域相關國家標準728項,包括刻蝕機、增材制造等技術標準60余項,重點領域裝備制造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90%。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總數達到49個,形成了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躍升的良好態勢。

四是服務業標準覆蓋更加廣泛。全年發布服務業國家標準107項,新增服務業標準化試點176個,截至2022年底,總數達到1304個。一批服務業標準成效突出,比如《電子商務物流可循環包裝管理規范》等快遞綠色包裝國家標準有效助推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截至2022年9月,全國快遞行業累計投放可循環快遞箱(盒)978萬個,回收復用瓦楞紙箱6.4億個。

五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更加便民。全年發布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國家標準71項,新增標準化試點121個。全國行政管理和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推動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創新。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中小學數字教材、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險自助銀行網點服務要求等國家標準實施深受群眾好評,冰雪運動、冰雪裝備等一批標準有力支撐“后冬奧時代”。 

六是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布局更加落地。成立了院士牽頭、多方參與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編制出臺《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組織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下達72項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標準專項計劃。

image-17.png

經濟日報記者:近年來,各地都很重視標準化工作,地方標準化工作有哪些亮點?作為國家級的標準化研究機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在服務地方標準化工作方面有哪些舉措?

image-18.png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愛仙:

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標準化工作,自《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發布以來,各省市紛紛發布貫徹落實綱要的相關文件。從《發展報告》來看,2022年地方標準化工作呈現兩大特點:一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標準活躍程度相對較高。截至2022年底,在團體標準方面,廣東、浙江、山東、北京、上海、江蘇均公布超過1000項團體標準。在自我聲明公開方面,位列前五的山東、浙江、廣東、江蘇、河北,其聲明企業數量均超過2萬家。在對標結果發布方面,浙江、山東以及河北發布對標結果均超過2萬個。在企業標準“領跑者”方面,廣東、山東、浙江、江蘇、北京的“領跑者”企業數均在100家及以上。二是標準化技術支撐能力呈現一超多強特點。從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布來看,截至2022年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數量在30個以上的有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遼寧、天津、浙江、河南、陜西、四川以及湖北共12個地區,其中北京一地共承擔了643個秘書處,占總數的48.75%。從標準研制貢獻能力看,各地區參與國家標準起草單位數量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安徽、四川、河南。排名第一的北京有1887家。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緊扣高質量發展需求,全面提高標準化服務效能,在服務地方政府方面開展了《綱要》實施落地、“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優化、能效水效實施、信用管理、標準實施評估等一系列工作,特別是在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一是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落實浙江省政府與國家標準委省部合作計劃重點內容,為16個地方政府、6個行業組織、100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標準化服務,建設完成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云平臺、長三角對標研究中心數字化平臺。二是支撐雄安新區標準化建設,承擔農業農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合作開展雄安新區農業農村標準體系建設研究,推進人居環境評價和數字鄉村建設項目合作,承擔雄安綠色低碳與能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支撐發布雄安地方標準39項。三是支撐山西省高質量發展,拓展山西創新平臺業務,推動構建的山西省碳達峰、新材料、煤礦智能化等相關重點領域標準體系,融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及要素鏈,支撐山西省全方位高質量政策實施和市場體系建設。四是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撐重慶市金融改革的團體標準研制,為重慶當地銀行改革政策研究提供綜合標準化咨詢服務。下一步,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將加快創新發展布局。推動重點區域業務發展,持續推進中標長三院、山西轉型發展研究中心、重慶國金認證中心等創新發展平臺建設,探索在宜賓建立高質量發展創新基地,為促進科研業務發展內引外聯起到良好聚合互補作用。

image-19.png

人民網記者:標準化備受社會關注,學習標準知識,了解標準數據,有什么便利的途經?

image-20.png

中國標準出版社社長王海東:

宣傳推廣標準化知識,讓社會更方便了解標準化信息,國家標準委非常重視,中國標準出版社作為國家標準的法定出版發行機構,認真落實國家標準委的工作,積極推進標準化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服務工作。成立60年來,我們累計出版發行了各類標準12萬項,包括國家標準7萬項,行業標準3.7萬項,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國際標準1.3萬項。經過60年的積累,我們掌握了海量的各類標準數據資源,以及各類標準的實時動態變化情況。近年來,中國標準出版社順應時代發展,積極、主動推動轉型和創新,我們正在由傳統的紙質標準出版發行機構,向現代的質量標準數據信息綜合服務供應商轉變。

一是標準在線起草系統開發建設方面,中國標準出版社針對當前標準化文件編寫工具軟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機器可讀、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研發出新一代標準編寫系統,也就是標準在線起草系統。在線起草系統可實現標準文件全媒體數據的結構化、碎片化存儲,為提供專業的知識服務運營平臺和標準文件資源的大數據中心建設奠定基礎,為提高運營能力和提升垂直領域知識服務能力提供支撐。近期我們召開了標準在線起草系統上線運行論證會,將根據論證會意見對系統進行完善后上線運行。

二是標準知識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我們開展了標準數據資源結構化加工,建設了數據分析系統,為廣大用戶提供標準智能檢索、比對分析、多語種翻譯等專業服務。我們還建設了數據服務體系,為廣大用戶提供標準信息數據綜合服務、各行業標準專題服務和標準定制服務。

三是標準知識傳播渠道和平臺建設方面,我們開發建設了中國標網,實現了標準智能檢索、標準綜合服務、標準電商平臺三大功能。我們建設了標準遠程投送系統,為廣大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標準購買服務。

四是標準化教育培訓方面,我們對千余名TC委員開展了標準編寫質量提升培訓,我們聯合相關單位面向廣大企業啟動了標準化職業教育培訓,我們與深圳技術大學合作出版標準高等教育課件,計劃5年內完成100本教材及100個課件的開發和出版工作。 

我們立足多年積累并擁有的海量的質量標準、政策法規數據資源,致力于服務廣大市場主體,滿足大型企業對于質量標準數據信息和知識的綜合需求。

image-21.png

法治日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請問在標準制度型開放方面目前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舉措?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

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持續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一是鼓勵外資企業的專家參與國家標準制修訂,2022年,我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新增外資企業委員752人。二是注重采用國際標準,提升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2022年,有792項國家標準采用了ISO、IEC國際標準。三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2022年,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氣候變化政策文件的制定,ISO官網專門刊文表彰我國在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貢獻。四是積極開展標準化對外交流合作,東北亞、中歐、中德、中俄等標準化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推動與14個國家、區域標準化機構簽署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底,我國與63個國家、地區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6份標準化雙多邊合作文件。五是持續推進國家標準外文版工作,2022年,全年發布國家標準外文版335項,涵蓋大宗貿易商品、對外承包工程、節能低碳、裝備制造、服務業等領域,水電、公路標準在海外工程中進一步得到廣泛應用。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部署要求,制定實施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的指導文件,以高標準促進高水平開放。一是以標準“軟聯通”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強化標準與規則、規制、管理等有機銜接,加強標準化雙多邊合作,以標準“軟聯通”助力國際經貿合作“硬機制”,全面提升經貿合作質量和水平。二是推進標準“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開放。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提升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和轉化運用的能力水平。支持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綠色金融、數字領域等國際標準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加大中國標準外文版編譯力度,著力提升中國標準體系開放水平。持續推進國際國外先進標準轉化工作,大力推動中外標準互認,提高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三是形成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積極履行我國擔任國際標準組織常任理事國義務,持續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治理和政策規則制定,提升國際標準化綜合貢獻率。為內外資企業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標準化環境,進一步提高外資企業專家參與我國標準制定比例。研究建立統籌推進標準化與科技、產業、金融等對外合作交流的工作機制,深化拓展互利共贏的國際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

因為時間關系,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想了解其他問題,歡迎會后與我們新聞宣傳司聯系。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來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時間:2023-04-21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