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不足已經成為困擾奶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據了解,2023年全國人均奶類消費較上年下降1.7公斤,奶制品售價下降4%。今年第一季度龍頭乳企液態奶銷量下降了6%左右。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2024年5月奶價為每公斤3.34元,同比下降0.55元,行業虧損面超過80%。
如何提振奶業消費成為專家們的熱議話題。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建議,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促進乳品消費升級,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精準滿足不同人群多元需求。去年中國奶業協會組織開展了促進我國乳品消費戰略研究,并發布了《中國乳制品消費擴容提質指導意見》。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奶業協會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名譽副主任陳萌山建議,推動出臺奶類消費支持政策。加快建設低溫奶產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提高“國家學生飲用奶”覆蓋率。創新豐富奶類消費產品,解決長江以南奶類產品的生產供應問題,發展水牛奶等特色乳品,加快布局原制奶酪和乳清產業鏈。提升擴大奶類消費服務。重塑奶制品的市場定位,減少豪華、高端包裝,減少企業過度營銷成本。規范奶類產品及其消費服務,出臺奶茶行業標準,提高奶類產品線上線下鋪貨率,推動奶類供應納入營養健康食堂評價體系。
破解當前奶業發展難題,還要優化乳品結構,推動產業供需有效匹配。專家表示,奶業發達國家均以干乳制品消費為主,而我國以液態奶消費為主。應優化液態奶與干乳制品生產比例,增加奶酪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供應。特別是要突破乳清蛋白、乳鐵蛋白、乳糖等嬰幼兒乳粉關鍵配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提升乳品深加工技術水平和供給能力。
完善奶業利益聯結機制也非常重要。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加啟建議,要建立以利益聯結為導向的創新機制,要把消費者與人類健康包含在產業鏈之中,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而不僅僅強調生產力,忽視生產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奶業行穩致遠。長期以來奶業創新團隊以構建新型的“種植—養殖—加工—消費—健康”一體化利益聯結共同體為核心,把消費與健康納入奶業鏈,大力實施優質乳工程,持續推進節本增效優質擴消費行動。
針對奶業供需矛盾,適度的產能調控十分必要,同時要減輕養殖端面臨的巨大壓力。對此,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李勝利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適當壓縮奶牛產能,今年上半年估計全國去產能每天壓縮了近4500噸原奶,去產能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二是推動奶牛場與乳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利益聯結,包括社會牧場與乳企簽訂長期穩定的合同關系,有條件的牧場依靠政策和區域優勢發展奶農辦加工、品種特色養殖,新建牧場爭取與乳企的加工廠實現股權綁定,深化利益聯結機制。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資金周轉緊張奶牛場的資金支持力度。四是加快修訂完善產業政策,化解奶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包括修訂常溫奶標準推動使用生鮮乳,放寬奶牛場自主加工銷售乳制品的政策限制。五是明確新建大型奶牛養殖場配套飼草料地相關標準,提高種養結合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