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協會公告返回上一頁

湖南省食品產業首屆科技成果暨產教融合對接會——食品行業可轉化科研成果


近日,湖南省食品產業科技成果暨產教融合對接會在長沙隆重舉行,此次對接會讓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同發展,助推了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會議上發布了省內外15家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可轉化科研成果141項。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畜禽健康養殖研究中心

 

 

 

簡 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畜禽健康養殖研究中心,是國際上較早開展畜禽健康養殖研究的機構之一,也是中科院唯一從事動物生態營養與環境安全研究并取得國內外同行認可的研究群體。主要開展亞熱帶區域集約型養豬業產品健康與環境安全方面的研究,研究飼料養分在豬體內的消化、吸收、周轉和排泄規律;探討豬體內微生態環境和物質代謝的調控機理;建立高品質、低殘留、低排放的集約型養豬業健康養殖技術體系,為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綠色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先后牽頭發起成立了畜禽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和湖南省生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湖南省畜禽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中南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觀測試驗站等科研平臺,現有動物生態營養博士學位授予權、畜牧學和動物生產與環境控制工程碩士授予權。

創新團隊組建以來,1人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入選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湖湘人才計劃3人,中科院青創人才2人、湖南省杰青2人。現有研究員10名、副研14名、助研6名、高級工程師4名、工程師3名。近10多年來獲省、部、國家科技獎共14項,包括以第一完成單位排名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得授權專利34項。作為通訊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370多年篇,被引用9000多次(其中被Nature(自然)、PNAS等國際最著名雜志他引6000多次),H指數高達51,獲得湯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中國引文桂冠獎,在國內外相關工程技術領域業已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與德國家畜生物學研究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美國農業部肉類動物研究中心、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加拿大農業部食品營養研究所、加拿大Guelph大學、澳大利亞CSIRO和新西蘭Massey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該方向先后承擔了國家、中科院和各級政府委托的科研項目170余項,其中國家級任務75項。近5年來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畜禽營養代謝與中毒性疾病防控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游離氨基酸活體無線監測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仔豬小腸上皮隱窩絨毛軸更新與蛋白質代謝的分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生長豬胃腸道谷氨酸轉運和代謝的機制研究”,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生豬品種優質化、養殖集約化及精深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973”項目“機體氮代謝對肌肉生長與肉品質的調節”等重點項目。

可轉化科技成果

1、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種養結合、循環技術體系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湖南惠生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于濟世,電話:13907060328

2、 “沅澧德味”高端豬肉開發體系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湖南惠生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于濟世,電話:13907060328

3、 大宗非糧型單細胞蛋白資源戰略開發項目技術路線

此成果包括:1.高纖維副產物的糖化還原關鍵技術研究課題;2.高氨氮副產物的快速解聚與靶向重聚關鍵技術研究課題;3.功能性酵母源生物飼料與無抗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課題; 4.養殖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課題。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山東省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何永聚,電話: 18364111985

4、水芹菜技術體系

成果簡介:畜禽類糞尿經發酵產生的發酵液稱沼液,隨意排放的沼液會污染周圍環境,利用沼液栽培具用經濟價值的水生蔬菜 —水芹菜,形成“豬—沼—水芹”模式,不僅可以達到廢物資源化利用的目的,還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江西省科學院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丁建南,電話:13970959413

5、莧草生物技術解決豬糞二次污染的技術體系

成果簡介:采用莧草生態生物飼料喂養,豬糞中沒有重金屬殘留,可直接用于清糞實現糞污回收,充分利用莧草發酵劑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通過好氧發酵把豬糞加工成有機肥。不僅可以達到廢物資源化利用的目的,還可以解決豬糞重金屬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中莧生態科技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陳爾平,電話:13802262009

6、化畜禽養殖糞水微生物巢處理技術。

成果簡介:微生物巢技術是基于生物發酵原理發明的一種畜禽糞水處理方式,它以蜂巢為基本模型,利用鋸末、稻克和作物桔桿等作為基礎材料,糞水為發酵用;添加專用高效復合菌劑,在適宜C/N比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發酵分解作用,制成消納糞水的微生物反應堆,最終制成生物有機肥。不僅能夠達到廢物資源化利用的目的,還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山東億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潘登,電話:18660616068

7、大湘農立頁增氧污水處理工藝

成果簡介:大湘農立頁增氧污水處理工藝,以極低的投資和運營成本,將液態污染全部轉變化固態有機肥,有機肥可用來飼養黑水蛇或蠅蛆,或者其它資源化利用模式;將豬舍內空氣的排放統一出口,通過立頁增氧系統及二次除臭濕簾的吸附及過濾等作用降低排放氣體的臭味等,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養豬零污染。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岳建銜,電話:18569057888

8、土壤重金屬減排技術體系

成果簡介:針對畜牧業微量元素利用率低,穩定性及平衡性差及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成功開發了高效穩定的銅、鐵、錳、鋅等小肽熬合微量元素生產技術體系和納米蛋白硒(液體)生產技術,建立了奧格理想微量元模型,簡化了配方技術,研發了納未氧化鋅的制備技術及產品生產工藝,并提出了相應的抗仔豬腹瀉方案。綜合使用上述產品,可以大幅度降低動物糞便中重金屬含量,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該技術體系成果顯著減少了飼料中微量元素的使用量,對于緩解養殖與環境的矛盾問題提出新思路及解決方案,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轉化方式:技術轉讓

持有單位:安徽省中國科學院重金屬減排院士工作站

聯系人:高夢黎,電話:18856488241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簡 介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始創于1901年的湖南省農務試驗場,1964年定名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是全省規模最大、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近年來,先后榮獲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扶貧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機構設置。現設雜交水稻、作物、園藝、蔬菜、水稻、茶葉、農產品加工、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生物技術、環境生態、核農學與航天育種、農業經濟和區劃、農業信息與農業工程、西甜瓜等15個研究所(中心),12個內設處室、2個科研輔助機構、3個直屬機構及5個掛靠學會。除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副廳級機構外,其余均為正處級機構。主要任務是開展農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強化科學科技推廣與普及,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解決我省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中全局性、關鍵性、長期性、公益性的重大戰略與共性技術問題。

人才隊伍。全院事業編制1460個,實有在職人數為1424人,離休人員8人,退休人員1318人。副高以上職稱人數445人(其中正高137人),碩士以上學歷418人(其中博士138人)。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為杰出代表的一批層次高、實力強的拔尖人才,其中院長鄒學校被聘為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9人、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1人,國家“萬人計劃”人才4人,國家“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3人,湖南省光召獎獲得者4人、湖南省杰出貢獻獎獲得者14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19人;2位專家進入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

管理體制。全院現有土地面積6622.5畝(其中長沙縣高橋基地1491.55畝,長沙縣春華基地473.5畝,海南基地50畝),總資產約10.47億元。2016年8月22日,省委書記杜家毫時任省長時來院調研和現場辦公,明確了我院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9月21日,省編辦下文,我院機關本級和所屬15個研究所(中心)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院生產管理處、院科研基地管理中心定性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全院實行院所二級法人管理體制,院機關本級、15個院屬研究所(中心)實行全額預算管理,2個科研輔助單位實行差額預算管理,均實行獨立核算,執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2017年全院預算總收入4.61億元,其中財政撥款預算2.23億元。預算總支出4.61億元,其中人員經費支出2.05億元,維持單位運轉的日常公用支出0.33億元,項目支出2.23億元。

科技平臺。全院已建成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柑橘資源綜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ú浚┘壙萍紕撔缕脚_71個,其中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7年初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會議綜合評審,被評定為“優秀”等級。建設了院高橋大型綜合試驗示范基地,與湖南大學聯合創辦了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建立了博士后流動工作站1個,野外科學試驗(觀測)臺站3個,牽頭組建了“湖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資源整合、項目攻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成果。建院以來,全院累計取得科研成果1360余項,育成農作物良種480多個,468項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在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學家團隊領銜下,雜交水稻歷經了三次飛躍,四輪高產重大突破,五度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是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雜交辣椒、兩系油菜、有機茶葉、植保技術、農產品加工、新型肥料、生態安全等方面取得的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推動著湖南、全國乃至農業生產的技術變革,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

負責人:鄒學校

聯系人:黃綠紅,電話:13487597843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遠大二路892號

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簡 介

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有近60年的辦學歷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創建的長沙電力學院、長沙交通學院、湖南輕工業高等??茖W校的化學系、食品工程系及輕化工程系等。2003年三校合并之后組建了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2008年學校院系調整,將原來的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合并為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學院具有鮮明的電力、輕工、化工行業優勢,形成了多學科融合、產學研結合的特色。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包含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6個一級學科,其中1個理學學科、5個工學學科。擁有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化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食品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3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化學學科為長沙理工大學“十二五”重點學科。設有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輕化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應用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化工程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為長沙理工大學重點建設專業。

學院目前下設有化學系、應化與化工系、食品與生物工程系、環境與輕化工程系等4個系和1個實驗中心,設立了應用化學研究所、材料保護研究所、凈水材料研究所、能源與環境設計研究所、食品與發酵工程研究所、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資源生物開發與生態研究所共7個研究所。學院管理運行“電力與交通材料保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水生資源”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種紙及紙板”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稻谷及副產物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分實驗室;擁有 “名貴藥用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基地、“湘蓮深加工”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基地、“糧油及副產物深加工”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糧油深加工與品質控制”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湖南省校企合作化工類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4個湖南省優秀實習基地、湖南省基礎化學示范實驗室與5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等。學院主辦了CSCD與中文核心收錄期刊----《食品與機械》,華中電力集團動力化學研究中心也掛靠我院。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4人,其中專任教師123人,包括教授31人、副教授60人。教師中含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 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評酒委員2人、全國電力行業標準化委員會技術專家3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與湖南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各1人。目前學院有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近5年來,學院教師主持承擔了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與面上項目共40余項,以及一大批面向電廠化學、食品加工與安全檢測、化學制藥、生物工程等行業的校企合作項目,進校科研經費總額達5,000余萬元。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在SCI和EI收錄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2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ú浚┘壸匀豢茖W獎和科技進步獎共12項。

學院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工程、環境科學等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的總使用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實驗設備總價值逾3,000萬元。全院擁有總價值超過8,000萬元的各類科學儀器和教學設備,為學生的系統實驗訓練和綜合素質培養以及師生員工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建成具有理工融合特色和行業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學院是學院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學院秉承優良的學術傳統,精誠團結,腳踏實地,銳意改革,努力為全院師生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和愉快的學習氛圍。學院的人才培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50余年來,為國家和地方及電力、輕工、化工等行業培養了上萬名科學研究與專業技術人才,許多優秀學子已經成為知名學者和各行業的精英骨干,為化學化工、電力、輕工與食品等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負責人:楊偉軍,電話:0731-85258910,郵箱:yangwj@csust.edu.cn

聯系人:劉永樂,電話:13017389721,郵箱:lyle19@163.com

地址:長沙市萬家麗南路2段960號

可轉化科研成果

 

1、精白保胚發芽米的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0910043463.5)

發芽米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和追求的“綠色米食”,本成果將糙米精白制成精白保胚米,再發芽生產出精白發芽米,不僅含有豐富營養素和功能成分,還將解決發芽糙米口味差的問題,且具有比精白米更優的蒸煮特性和食用品質,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本成果發芽時間縮短至20h以內,有效解決了精白保胚米發芽過程中的酸敗、發酵或腐敗變質等問題;生產出來的產品外觀美白、米粒完整,無明顯爆腰,發芽率高于95%,同時營養豐富,γ-氨基丁酸含量>175mg/kg。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2、富含異麥芽低聚糖的低度黃酒的釀造方法(專利號:ZL201410183578.5)

本成果產品為黃酒小曲,該黃酒小曲在釀造過程中產生異麥芽低聚糖。采用優質菌株純種發酵制曲,制曲過程容易控制,成曲質量穩定;小曲中酶系豐富、同時含有活菌及新型的酸性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糖化及發酵力強。成品小曲中α-淀粉酶活性大于250U/g,α-葡萄糖苷酶活性大于130 U/g;小曲在4 ℃保藏6個月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仍保持在90%以上。α-葡萄糖苷酶能保證黃酒釀造過程中產生大量功能因子——異麥芽低聚糖,具有廣闊的應用和市場前景。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3、富含異麥芽低聚糖的低度黃酒的釀造方法(專利號:ZL201410183578.5)黃酒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我國的民族特產,但其在我國飲料酒總量中僅占4%,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異麥芽低聚糖是一種新興的功能性低聚糖,但其在現有黃酒中含量很低。本成果發明了一種富含異麥芽低聚糖的低度黃酒的釀造方法,利用高產酸性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純菌種分段控溫發酵,糖化、發酵和轉苷同步進行,無需外加酶制劑,生產出香氣幽雅自然,滋味醇厚爽口和富含異麥芽低聚糖的功能性黃酒,產品質量穩定,適合常年生產。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4、在釀造過程中產生異麥芽低聚糖的黃酒小曲的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1210004239.7)

本成果產品為黃酒小曲,該黃酒小曲在釀造過程中產生異麥芽低聚糖。采用優質菌株純種發酵制曲,制曲過程容易控制,成曲質量穩定;小曲中酶系豐富、同時含有活菌及新型的酸性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糖化及發酵力強。成品小曲中α-淀粉酶活性大于250U/g,α-葡萄糖苷酶活性大于130 U/g;小曲在4 ℃保藏6個月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仍保持在90%以上。α-葡萄糖苷酶能保證黃酒釀造過程中產生大量功能因子——異麥芽低聚糖,具有廣闊的應用和市場前景。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5、冷鮮分割魚片的綠色生產方法(專利號:ZL2010 1 0566311.6)

本發明以新鮮淡水魚為原料,冷水暫養后運動放血,經前處理(去鱗、內臟等)、切片、整形及冷水沖洗得到形狀完好的魚片,整個生產過程在低溫下進行,降低了組織內源酶的活性,有利于保持魚片的品質;用電解臭氧水浸泡消毒,有效降低了原料的初始菌數,而且不使用二氧化氯、過氧化氫等,符合綠色環保生產的要求。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6、冷鮮魚頭的保鮮方法(專利號:ZL201110173431.4)

魚頭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本成果采用冷殺菌、仿生魚鰓、復合涂膜保鮮劑涂膜等技術將魚頭加工成冷鮮產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新鮮魚頭的營養和原有風味;在1~4℃的條件下產品保質期達30天以上;保質期內魚頭眼睛不渾濁、眼圈不明顯凹陷。此外,冷鮮魚頭省去了消費者烹前處理程序,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趨勢和消費者的要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7、非油炸即食淡水魚的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12 1 0080042.1)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非油炸即食淡水魚的制備方法。以新鮮淡水魚為原料,經前處理(去鱗、內臟等)、切片、整形及冰水浸泡、鹽醋水浸泡得到形狀完好魚腥味小的魚片;腌制過程采用低溫抑制了魚組織酶了的活性,熏制過程在高溫中進行使魚組織酶鈍化失活,該工藝在增加風味的同時,有效地減少了加工過程中腥味物質的產生;采用烤制和噴油工藝取代傳統油炸方法,產品色澤美、口感好,減少了植物油的用量和油炸產生的有害物質,符合綠色生產的要求;包裝好的產品,采用微波殺菌,較好地保留了產品的風味,延長了產品的保質期。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8、低值淡水魚蛋白質的提取方法(專利號:ZL201210070591.0)

本成果以整條低值淡水魚為原料提取分離到低值淡水魚蛋白質,整個提取工藝無需原料預處理,提取程序簡化,條件溫和,成本低廉,有利于工業化推廣;提取過程采用不同抽提液分兩次抽提,并借助高速均質、超聲波細胞破碎等輔助手段,能最大可能的提取出不同性質的魚肌肉蛋白質,提取率高,產物可直接用于后續魚蛋白質系列產品的加工。該提取工藝的主要指標有:低值淡水魚肌肉蛋白質提取率(凱氏定氮法)≥95%,純度≥90%。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9、脫腥鰱魚蛋白粉的生產方法(專利號:ZL201310294856.X)

蛋白質缺乏仍然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每年全世界食用蛋白質短缺約1800—2500 萬噸。本成果提供了一種脫腥鰱魚蛋白粉的生產方法,以低值淡水魚鰱魚為原料,通過制備魚糜漿、酵母菌發酵液脫脂脫腥、酸法抽提、濃縮和干燥制得鰱魚蛋白粉;整個生產過程中內源酶水解和酵母發酵液脫腥,酸法抽提和醋酸脫腥同時進行,無需外加生物酶,工藝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蛋白粉產品綠色安全,水溶解性好。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10、發酵魚醬的生產方法(專利號ZL2012 1 0273098.9)

本發明以小雜魚、鰱魚、草魚、鳙魚等較低價值魚類為原料,經前處理(去鱗、頭、尾、內臟、脊椎骨)、鹽醋水浸泡、低溫臭氧水浸泡、磨漿得到了質構均勻、魚腥味小的魚醬,入壇發酵后產生特殊具有明顯嗜好性的風味,發酵后采用風味蛋白酶部分水解,從而釋放出風味物質,增強和改善了魚醬的風味。添加調味料,使魚醬具有較好的風味同時降低產品含鹽量至10%以下,調味后均質保證魚醬的口感均勻、一致。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11、發酵魚骨肉醬的生產方法(專利號:ZL 201210273098.9.)

目前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的加工品比例較低,加工產生的副產品利用程度低,高附加值產品少,技術含量低。特別是鱘龍魚、叉尾鮰這些高值淡水魚的加工副產品,我國主要用來生產飼料魚粉,對其中很有價值的成份則未能充分利用,造成優質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利用鱘龍魚、叉尾鮰等高值魚的加工副產物—魚骨架、魚頭等部分進行發酵生產發酵魚骨肉醬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點,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本成果以高值淡水魚-鱘龍魚和叉尾鮰等的魚骨架和魚頭等部分為原料,經前處理、減菌處理、鹽醋水浸泡、磨漿、入壇發酵、發酵后固液分離,固體部分進一步利用高溫醋蒸保證魚醬的口感均勻、一致,通過添加調味料調味并同時降低產品含鹽量至10%以下,殺菌后產品質量穩定,適合常年生產。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12、酥脆即食蓮子的制備方法(專利號:ZL 201210426613.2.)

蓮子營養豐富,每公斤蓮子中含有蛋白質81.3克,脂肪9.8克,糖304毫克,鈣436毫克,磷1.397毫克,鐵31.4毫克,還含有其他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荷葉堿、金絲草甙等有益于人體的物質。但干燥蓮子結構致密,硬度大,通常需要煮制后才能食用,且口感不好。本成果針對蓮子結構致密、硬度大、難膨化的特點,采用浸泡、冷凍、煮制、加酶水解、烘干結合的工藝,制備的酥脆即食蓮子內部結構呈均勻蜂窩狀、外形飽滿、顆粒完整、香酥可口的產品。經處理之后的蓮子營養成分無損失,且操作簡便,對儀器設備要求低。產品質量穩定,適合常年生產。

轉化方式:合作、技術轉讓均可

來源: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時間: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