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行業資訊返回上一頁

助推種業創新 湖南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原標題: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助推種業創新 湖南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湖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以占全國2.8%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4.5%的糧食。近年來,該省糧食年產量穩定在600億斤以上。這離不開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首的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前赴后繼的種業創新實踐,也離不開湖南省委省政府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種源創新的高度支持。

為了進一步助推種源創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湖南省委省政府啟動建設岳麓山實驗室。新一輪種源創新科研“戰役”,將在這里打響。

微信圖片_20220802170224.jpg

2022年7月,湖南永州道縣四馬橋鎮金獅頭村的農民正駕駛大型機械收割早稻。

對于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湖南,一粒種子有多緊要?

7月20日,湖南長沙,兩家實驗室迎來了重要時刻——湖南省委書記張慶偉、省長毛偉明共同為它們揭牌。

這兩家實驗室一家是岳麓山實驗室,另一家是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破譯”種子的“核心密碼”是它們的“主責主業”之一。

湖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以占全國2.8%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4.5%的糧食。近年來,湖南省糧食年產量穩定在600億斤以上。這離不開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首的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前赴后繼的種業創新實踐。

以過去10年中備受全球關注、最具代表性的超級稻攻關為例。2012年,湖南比計劃提前3年實現了超級稻百畝片畝產900公斤的攻關目標。2015年,湖南成功達成超級稻百畝片畝產1000公斤的攻關目標。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實現……

湖南把科研成果“種”在土地中,也為“大國糧倉”的豐足,持續貢獻著科技創新的“種子”力量。

發揮種業創新優勢,擦亮魚米之鄉“金字招牌”

發展農業的天時、地利、人和,湖南皆占。

這里是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環境多樣;這里擁有全國第二大淡水湖,現有種子植物5000余種,據不完全統計,農作物種質資源超過10萬份;這里集聚了院士“天團”,他們的研究內容涉及生豬、水稻、油菜、辣椒、魚類等,可集齊“一桌子飯菜”;這里的種業科研人員達4000多名;這里有3家種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種業相關創新中心及工程技術中心,14個部級種業相關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還有著豐富的科教資源。除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農林類高等科研院所外,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非農業領域的高校,也成為了為湖南省種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強大“科援團”。

天時地利人和,湖南的種業創新成果豐富: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雜交水稻育種與應用技術方面國際領先;鄒學校院士團隊在國內率先育成首個辣椒胞質雄性不育系,創制出我國育成辣椒品種最多的骨干親本3個;官春云院士團隊育成適合機械化生產的雜交油菜品種。

累累成果支撐下,這里的育種產業發展強勁。湖南水稻、辣椒等的商業化育種規模及水平位列全國首位。

為持續優化種業“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湖南省政府聯合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以期整合種業資源,加強產業協同創新合作。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建成2個共性技術中心和8個專業研究中心。

這只是湖南省種業科技創新布局的開端。

張慶偉表示,湖南要繼承和發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全面加強種業重大科學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發,推動種業關鍵共性技術和交叉融合技術重大創新。

湖南,要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擔當作為,要讓魚米之鄉的“金字招牌”被科技創新“擦”得更亮,讓廣袤的田野里播撒更多湖南“種”,讓“大國糧倉”裝更多湖南糧。

筑牢基礎研究基石,打造四大高地

我國在種業創新機制、平臺建設、前沿研究等方面相對滯后,種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種業創新成果頗多的湖南,在基礎研究領域,也略欠“火候”。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湖南省對外正式宣布開工建設岳麓山實驗室??萍既請笥浾咦⒁獾剑@家實驗室主要聚焦基礎研究。

該實驗室建設以中央《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指引,圍繞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服務種業安全、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聚焦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關鍵技術及重大戰略性新品種培育等領域,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學研究。同時,通過實驗室建設,湖南將著力打造國內頂尖和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種科學研究高地、種源關鍵技術創新高地、重大戰略品種培育高地及高水平種業創新人才聚集高地等四個高地。

該實驗室采用“核心+基地+網絡”的布局方式,高度重視發揮國內種業優勢區域的特色與作用:在種業創新科研力量最為集中的省會城市長沙建設實驗室總部,在地理分布上,選擇在全國東、南、西、北、中5大區域布局,構建兼具開放性與區域覆蓋度的架構,形成上中下游銜接、產學研用結合的種業創新網絡布局。

面對我國種業創新力量分散、開放協調薄弱、創新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創新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岳麓山實驗室還著力探索建立新的創新機制,形成國際一流創新團隊和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群體。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志堅概括了這一實驗室建設的初心:“我們要力爭把湖南現有的優勢成倍數放大,持續產出更多優秀原創性成果。我們要全力營造更優的科研環境,建設高能級的強大平臺,特別是積極謀劃國家級平臺建設,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種源創新‘天團’。”

項目體系作支撐,科研難關被攻克

“雖然水稻喜溫,但氣溫太高也會嚴重影響水稻結實,特別是極端氣候下的高強度高溫脅迫,對水稻的影響更大。”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鄧啟云說。

近年來,鄧啟云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了新型耐高溫超級稻品種噸兩優900。他們正著力培育和研發可抵抗低溫陰雨極端氣候的品種。

盛夏7月,陽光灼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專家堅持在汨羅、寧鄉等地奔波,忙著進行高產再生稻攻關。如何提高水稻產量,是團隊長期堅持不懈的一場科研“馬拉松”。

這些的背后都有著湖南省科技項目的支持。

近年來,湖南聚焦重點領域,先后啟動了“超級雜交稻分子育種研究與示范”“油茶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良種豬繁育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等15個重大科技專項,在湖南省級科技計劃體系布局方面支持現代種業發展項目130余個。

項目體系的支撐,讓湖南逐步攻克一個個種業科研難關。記者了解到,近一年來,湖南省低鎘水稻技術研究,已成功實現“三個率先”:率先研創出不含外源基因的“低鎘水稻”、率先培育出鎘低積累水稻、率先發現水稻鎘吸收基因天然缺失種質資源。截至目前,湖南有多個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進入國家區試或實施較大面積的示范。以此態勢,湖南有望在“十四五”期間,以科技之力解決這一難題。

“去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省種業創新項目。項目主要圍繞種業關鍵核心共性技術,開展集中持續攻關,培育重大新品種。”李志堅說。

 

以技術為“武”,以項目支撐為“伴”,魚米之鄉湖南將在種源創新的大道上大步向前。

 


2377015_62be6a6cb49ea.png

來源:央廣網時間:2022-08-02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