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油油、紅彤彤、黃澄澄……在遍布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里,五顏六色的各類蔬菜或正拔節生長,或已碩果累累,給清冷的冬日平添無盡生機。
在稻田鎮崔嶺西村,1500畝地里“長”著360個蔬菜大棚,年產萬余噸果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
“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全村130多戶種植戶全部加入,每年出口蔬菜近2萬噸,銷售額超1億元,增加村集體收入60萬元。”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說。
孫家集街道鄭家莊村菜農鄭同成種了10多年蔬菜,從來沒擔心過銷路問題,蔬菜采摘了,與村里一路之隔的高楠果蔬專業合作社就會幫他銷售。高楠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洪巖說,合作社常年穩定供菜社員有300多戶,蔬菜主要銷往京津冀和內蒙古等地。
數據顯示,壽光正在運營的果蔬合作社近1500家,日產蔬菜10000噸左右。擁有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年交易量900多萬噸,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入選我國首批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在壽光,給大棚裝上“智慧大腦”也不是新鮮事。在壽光市營里鎮,山東物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營著2000畝設施蔬菜,每個棚內都分布著很多先進設備和傳感器,對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要素進行實時采集和監測。
目前,壽光新建大棚全面推廣自動溫控、智能霧化、臭氧消殺、水肥一體機等智能設備,物聯網應用率達到80%以上,農民在家用手機就可以遠程種菜。原來一對青壯年夫婦能種植2個70米的大棚,現在可以管理3個100多米的大棚。
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2018年,部省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目前已集成2369條蔬菜產業鏈相關標準,形成14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編制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程,啟動16項國家、行業標準和110項地方標準研制工作。越來越多的“壽光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有了標準支撐,壽光加快由技術輸出向標準模式輸出轉變,目前已向全國26個省區市提供了農業問題集成解決方案。從黑龍江省五常市的冬季溫室大棚,到南沙永署礁的蔬菜繁育基地,再到西藏、新疆的高標準溫室……全國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種業是蔬菜產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經過多年“種子工程攻堅行動”,國產蔬菜種子在壽光市場的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中國蔬菜種業硅谷”已現雛形。
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目前,壽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種苗繁育基地,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167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18億株,產值10億多元。
壽光沿著蔬菜產業鏈“微笑曲線”向兩端延伸,向上突破種業研發瓶頸,向下搶占預制菜風口。作為全國的“菜籃子”,壽光發展預制菜產業,基礎優勢得天獨厚,從上游原料和研發,到中游加工和流通,再到下游營銷和市場,壽光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
在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食品生產車間里,新鮮長茄經過切片、注餡、上粉、上漿、油炸、速凍等工序后,變成一袋袋“油炸茄盒”預制菜。企業負責人說,這條生產線日產量達6噸,從“一根茄子”到“一塊茄盒”,產業鏈拉長帶動了價值鏈提升。
前端拎穩“菜籃子”,做好標準制定、種子研發、技術創新;后端端牢“菜盤子”,培育特色蔬菜和預制菜品牌、打通高端銷售渠道;中間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壽光將全鏈條發力,加速實現到2025年打造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目標。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