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是科技創新賦能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為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在構建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的當下,科普工作一要重視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嚴謹性,傳播科學正能量;二要加大謠言治理力度,嚴厲打擊“偽科普”和頑固謠言,真正讓科普服務于百姓美好生活,服務于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一,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宣傳的內容嚴謹度不夠,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問題嚴重。傳統渠道與新媒體渠道為搶占話題,獲得高收視率、高關注度,平臺存在內容審核把關不足的問題,時常會出現一些片面的,科學證據不足的,甚至是錯誤的內容。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一些健康養生類的節目、“偽專家”上演的營銷廣告等。
第二,一些固有的認知誤區正在形成科普工作的頑疾。這些認知誤區普遍存在傳播范圍廣、傳播時間長、迷惑性強、群眾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續推波助瀾等特點,給科普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食品添加劑,部分民眾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負面印象仍難以改變。此外,一些食品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大肆宣傳自己的產品“零添加”,這種行為不僅讓企業作繭自縛,也反向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
第三,對“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貫不及時,成為困擾消費者的新難題。例如,近年來行業中出現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導消費者合理膳食,指導行業健康發展,但一些過度解讀讓消費者誤認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第四,“偽科普”大行其道,謠言治理仍待加強。“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方便面24小時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謠言多年來反復出現、屢禁不止;一些機構或個人為謀取私利,打著“科普揭秘”的旗號,行“偽科普”之實。
針對上述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清理整治力度。重點針對電視健康養生類節目、廣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點平臺開展專項行動,對已經播出、發布的相關內容進行及時清理。同時,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單、黑名單的認證認可機制,堅持科普工作要由專業的人講專業的事。對于一些長期散布不實信息、謠言的機構及個人加大監管、懲罰力度;推動提升各欄目、平臺的信息監管水平,完善各平臺的信息審查、投訴機制,強化各平臺自我監管責任。
二是盡快出臺相關標準法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目前正在修訂中,新版本標準已經明確規定不允許食品標簽進行“零添加”聲稱,但該標準自2019年開始公開征求意見,至今仍未發布,嚴重影響了行業創新和規范。建議協調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市場監管總局加速會簽進程,盡快出臺新版GB 7718。
三是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牽頭,協調多部門聯合開展行動,從國家層面梳理、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頑固謠言清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家的重要作用,對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澄清;加強開展廣泛、深入、持久、多媒體的科普宣傳,讓科學跑贏謠言,讓謠言止于智者。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