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一起,有人認為,應盡快出臺國家標準,各地遵照執行便可化解紛爭。目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面制品》正在征求意見中。
但換一個角度看,標準“打架”,也未必是壞事,引起關注和討論,或許是促使辣條生產更加規范的一個契機。
相關企業發布的聲明提到,從2007年開始,調味面制品(辣條)一直執行各地標準,而在該省發布的地方標準里,辣條可以使用防腐劑。
有業內人士也提到,現實中,很多辣條生產企業存在使用防腐劑的情況,正在制定的國家標準不排除允許包括辣條在內的調味面制品使用防腐劑的可能。這位業內人士給出的理由是標準很難超越現實。
添加防腐劑是老百姓非常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允不允許使用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國家明確原則是要評估“是否確有必要”。
既然國家層面還沒有明確標準,不妨在保證基本安全之下,讓各相關方先來個“大辯論”,地標制定者、國標制定者,甚至生產企業等,都可以拿出數據、擺出事實,看看辣條到底應該執行怎樣的食品安全標準。
讓“子彈飛一會”,讓“真理越辯越明”,最終產生一個安全的、符合實際的國家標準。
另一方面,標準之間的良性“競爭”,也可以倒逼企業主動提高產品安全質量和企業標準。
一般來說,不添加防腐劑的產品會更加受到消費者歡迎,如果這家企業想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不妨盡快采用更高標準開發生產產品。
我國的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區分的目的就在于既有行政力量,也激發市場活力。
事實上,國家標準的制定可能要考慮地域差異、企業普遍的狀況等多方因素,可以看做是基本標準。國家一直鼓勵企業制定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標準,主動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更高品質的產品。
有以科學為依據的更高的標準,有充分公開的市場競爭,有包括政府、媒體、公眾在內的多方面監督,才能讓我們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