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為嚴厲查處食品安全欺詐行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眾身體健康,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正式發布《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明確了包括產品欺詐、生產經營行為欺詐、標簽說明書欺詐在內的十項欺詐行為,并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依法打擊、嚴懲不貸。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下大力氣狠抓食品安全、嚴防嚴管嚴控食安風險的努力之下,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食藥監管部門頻頻重拳出擊,黑心商販和非法經營受到嚴打,食品安全指數顯著提升??傮w來看,我國食安狀況不斷好轉,但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原料造假、非法添加、夸大宣傳、虛假認證、違規經營、謊報備案和監管信息等欺詐行為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舌尖安全,阻礙了規范化市場和誠信化社會的建設進程。
邁好嚴懲食品安全欺詐行為的第一步必須做到法治先行。法律是規則更是保障,是依據更是警鐘。從《食品安全法》到《產品質量法》,從《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到《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從《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到《“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法律法規不斷健全、日益完善。此次的征求意見稿,更是直指食安欺詐,全面列舉欺詐行為,為違規者劃定紅線,也為消費者作出警示。當然,重法之下,必當心存敬畏,所以加大對重大食安欺詐行為的處罰力度是法律更有效落實的保障。
打擊食品安全欺詐行為,防患未然好過亡羊補牢。從意見稿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產品生產還是運輸銷售、無論是廣告宣傳還是檢驗認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參與監督。因此,作為百姓食品安全的把關人,監管部門應該積極作為,迎難而上,依法行政,主動作為。加大源頭查處力度,落實“回頭看”的監管責任追究制度,不放松任何一個環節,不斷強化食藥生產經營企業的改革和管理,提高經營者素質,及時發現、制止違法行為,守護社會誠信健康發展。
食安欺詐要全民監督,社會誠信需全民守護。作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全民健康已然成為了全社會公民的集體共識。“純綠色無污染”、“非轉基因”越來越吸引消費者,保健食品也成為了人們熱捧的健康潮流。很多食品安全欺詐行為往往就是鉆了人們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空子。因此,企業責任人在敬畏法律威嚴的同時,更要培養責任意識和誠信觀念,守住基本道德底線;消費者要擦亮雙眼、理性消費,同時也要及時揭發和舉報。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清朗的食安環境不僅關系百姓健康,也關乎社會誠信建設和市場規范運行,更考驗政府能力。嚴字當頭、全面排查、綜合治理,誠信食安必然指日可待。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