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標準化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農產品標準化覆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從種前到栽培、管理、收獲,再到清洗、搬運、銷售。在各個環節實施嚴格的標準規范,能夠規范生產者行為,避免出現為了片面追求產量和利潤,非法或不正當使用化學藥劑、以及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等行為。在農產品儲藏、運輸過程中,嚴格的標準規范能規避因技術不達標或操作失誤造成的質量安全問題?;谵r產品標準化建設,保障整個農產品生產銷售鏈條上的各環節操作均能嚴格遵守安全、綠色、環保等要求,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
農產品標準化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實施農產品標準化,能夠規避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分散、規模小而導致的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無法形成品牌價值的問題?;跇藴驶a,有利于將小型、個體、分散的種植或養殖戶集中起來,或在分散化經營中能夠力求按照標準化要求來統一管理相關農產品的生產、儲存、銷售等,促使終端農產品保持較高的、同一水準的品質,有利于打造農產品區域特色品牌,滿足市場需求,通過高標準的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農產品標準化是農業深度融入數字經濟的關鍵環節?!?ldquo;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指出“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多元化、品牌化、可電商化水平,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鼓勵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載體”。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農產品+數字化”發展存在瓶頸,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消費者滿意度下降、購買意愿降低;另一方面,農產品保鮮要求高、運輸物流規范要求嚴格,由于當前農產品物流運輸缺乏有效標準,容易出現源頭好但到手時已品質不佳的問題。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保證相同品質,增強消費者信任,加速農業深度融入數字經濟發展浪潮。
農產品標準化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農產品市場同時存在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問題,本質原因在于農產品存在著總量過剩但優質產品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側提供的農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于更多元、綠色、健康、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農業標準化建設正是促進我國農產品從數量取勝向質量取勝轉型的關鍵抓手,有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將更多產能轉移到用于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從而有效推進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實現供需平衡、推動農產品產業鏈向高端攀升。
我國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多以小農為主,解決資源及生產活動分散,以及標準化程度不高等難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覆蓋種植和生產全過程,貫通加工、運輸多環節,全產業鏈、全供應鏈的標準化制度體系。
要依托區域品牌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工作。支持鼓勵不同地區依托自身的特色農產品打造標準化流程,科學合理地構建符合本土特征的生產、流通以及銷售環節的標準,打造區域品牌標準化體系。政府部門統一牽頭生產方及技術專家共同研定農產品區域品牌各類標準,切實通過標準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推動農產品品牌價值提升。
要推動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全鏈條標準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大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各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在農產品全鏈條生產、加工、流通多環節的應用,依托數字技術打造高效率、可復制的標準化流程,同時針對標準化產品實現全鏈條可追溯。此外,還要注意全流程標準體系建設中的監管問題,明確主管部門責任,連同相關部門協同開展標準建設和監督管理工作,避免出現“無人管”或“多頭管理”問題。
要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管理能力提升及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加大對與農產品標準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經費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時廣泛調動農業龍頭企業等利益相關組織參與到標準化建設工作中去。配套試點推廣和示范應用工作,進一步對標準體系及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加強標準化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力度,逐步建立起具有過硬專業能力水平的農產品標準化人才隊伍。注重對基層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運輸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大標準宣傳貫徹和實操培訓力度,保障標準體系運用落到實處。
(作者白軍飛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與戰略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楊樹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