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乳企如何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共同關注的話題。多位乳企代表及委員紛紛建言獻策,乳業的技術研發創新及全產業鏈發展成為大家熱議的關鍵詞。
一直以來,中國乳制品行業存在著奶源進口依賴度高,乳清粉、乳鐵蛋白等關鍵原輔料被國外“卡脖子”的問題,這成為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隱患。
“乳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建議增加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等加強合作,在奶牛育種、牧草種植等奶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大幫扶和支持力度。”全國人大代表、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魏立華如此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乳企也在積極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如君樂寶集團著重發力奶牛育種賽道,在2021年成立育種公司品元生物,年產能5萬枚的胚胎實驗室已投入使用;伊利在全球建設了三座奶牛核心育種場,2022年已生產20000枚14噸以上的高產奶牛性別控制胚胎。此外,伊利引進全球排名前十的優質種公牛凍精,在全國推廣應用奶牛性別控制冷凍精超過600萬劑,累計為我國繁育良種奶牛母犢260萬頭。
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資深產品研發經理王彩云認為,我國需通過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拉動作用和協同創新機制,解決乳業發展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新型乳品加工技術開發、高附加值乳源原料加工等行業重點及前沿領域,能將“產學研用”做深做實。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志宏建議,加大對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力度,組建乳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科技賦能提升乳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
乳企技術創新的同時,還需關注全產業鏈生態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認為,需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要在種養環節積極吸納農戶參與,讓農民共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調動其參與土地保護的積極性。
我國目前乳企全產業鏈生態圈仍存在不足,雖然退耕還草項目不間斷實施,但牧草種植面積和改良品種仍有待提高;另外,奶牛品種多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進口,自研、自繁、自育的改良品種還不能滿足自給需求。
對此,孫志宏建議,要加強奶牛育種攻關,注重動物福利和科學飼養,提高奶牛利用年限與終身產奶量;加強飼草基地、草種質資源庫、草種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本土草種培育,推廣示范高質量飼草青貯技術,提升飼草轉化率;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乳企與奶農相互持股、二次分紅,籌建生鮮乳收購風險調節基金,完善生鮮乳第三方質量檢測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研發創新部研發總監史玉東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政企聯動創立草業基金,優化補貼政策,創新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加大飼草種植技術攻關,切實提升我國草業發展競爭力;二是持續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和范圍,支持建成具備全國影響力、領導力的產業中心,確保核心種源自主可控;三是采取國家委托、企業承儲、按需調用、適當補助的運行模式,建立國家級乳原料交易中心,進一步保障國內乳業市場平穩有序發展。
Copyright (C) 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