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政策法規返回上一頁

農業部:供給側改革發力 三農發展再上新臺階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任何時候“無農不穩”都顯得格外重要。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我國農業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產量穩步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黨的十九大著重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給農業發展定下了堅實的發展基調,未來我國農業發展將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邁入新的發展時代。

 

確保糧食安全 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具體到農業方面,我國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面臨著從吃的飽轉向如何吃的更好的問題。據國家糧食局統計,2016年全國糧食產量高達12324.8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891斤,平均單產363.5公斤/畝,其中谷物產量11303.3億斤,平均單產399.3公斤/畝,糧食生產水平相對較高。

 

相比較,建國初期1952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3278.3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570斤。65年間我國糧食總產量增幅高達276%,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幅高達56.32%。目前我國糧食數量安全已不成問題,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供需相對寬松,結構性改革亟待解決。


 

十九大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生產端發力,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調減玉米(飼料及生物能源類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稻谷(主要口糧)和大豆(主要食用及油脂類糧食)種植面積;減少普通品種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優質品種糧食種植面積,諸如優質糧食、有機糧食、富含微量元素糧食等滿足市場高層次的需求。

 

從政策端發力,改變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支持方式,取消大豆、玉米政策性收購,降低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減少政策對市場糧價的直接干預。


11月16日全國政協召開會議,圍繞“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建言獻策,提出要改進補貼方式,防止農民收入下降,以稻谷價格為重點推進稻谷、小麥價格改革,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未來國家對糧食政策的調整將進一步加強。

 

土地承包期再次延長 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生產資料,也是糧食生產的根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有利于穩固糧食生產的持續性。


我國從1983年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之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在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的軌道上,沿著“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權”的方向長期努力。


不斷延長土地承包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是確保我國三農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1984年1月國家首次提出延長土地承包期,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國家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且規定為避免承包耕地的頻繁變動,防止耕地經營規模不斷被細分,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1997年6月國家提出開展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要使絕大多數農戶原有的承包土地繼續保持穩定;2017年十九大提出將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要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即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實際經營權相分離,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土地收益.三權分置既是我國土地制度的再次創新,也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意味著至少未來30年我國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持續穩定,三權分置制度則可以將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既可以享受到土地承包權的紅利,也可以在城鎮尋找更多的收入機會。

 

 

除了以上兩條之外,十九大提出的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等。從制度、措施等方面構建了三農發展的框架體系,未來三農發展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逐步縮小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農業之間的距離。


來源:中華糧網

圖文編輯:一二兩

0.jpg

來源:中華糧網時間:2017-12-07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