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必須全方位、全領域、全員發動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嚴格把好第一道關口
從源頭上說,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第一鏈條,那如何保農產品的安全?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市僑聯原主席胡翎提議,應大力推廣和使用生物農藥,同時對農藥殘留進行標識,在食用農產品銷售環節建立標識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提出,要讓國人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先要發展生態草業,改變“重糧輕草、重畜輕草”的傳統思維。董恒宇委員還建議,在肉奶產品的原產地保護和注冊方面加入生態理念,建立符合國情、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生態原產地食品保護、認證體系。
各級政府要建設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和電子技術平臺,建立牛奶、牛羊肉等牧區特色產品的質量追溯體系,實現畜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可查詢、來源可追溯、過程可控制、責任可追究的體系建設。
加大食品違法犯罪成本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接受采訪時表示,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新業態,網絡食品、外賣、中央廚房訂餐等帶來了新問題,出現了監管空白點,這些都需要地方法規積極跟進。
新業態監管及時跟進
對于發展迅猛的網絡訂餐業,一些代表提出“以網治網”的理念,從網絡平臺著手治理網絡訂餐亂象。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蔡建國提出,夯實網絡訂餐平臺自身管理能力,強化平臺責任,建立網絡訂餐平臺信用評價體系。體系中除了消費者對餐飲單位的評價外,還應具備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記錄等信息。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應該鼓勵第三方平臺采集和應用政府監管數據,使消費者能夠在訂餐的同時,便捷地了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餐飲單位的食品安全監管情況。同時,鼓勵第三方平臺建立平臺入網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狀況大數據分析工作機制,通過對平臺入網餐飲單位的上傳信息、消費者點評等大數據分析,獲得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線索,并報告監管部門。
全國人大代表劉永好認為,由實力較強的企業聯合上下游優質供應商和渠道商合作打造以中央廚房為核心的生產供應鏈條體系,是從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辦法。他呼吁國家對此領域的投資和建設給予政策鼓勵。
發動百姓當“啄木鳥”
全國人大代表朱國萍被社區群眾稱為“小巷總理”。她認為,要做好食品安全宣傳,發動群眾做食品安全的“啄木鳥”,監管才能更有效。
全國人大代表李偉說,還要充分發揮農村食品安全協管員的作用,將法律宣傳工作納入協管員工作職責,讓每一名協管員都成為法律知識宣傳員,將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第一時間普及到人民群眾中。
來源:人民網時間: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