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平江縣市場監管局了解到,從2022年1月1日至今,縣級組織對食品企業的抽檢中,590批次產品有合格584批次,合格率達99.0%。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
而事實上,平江由于中小企業特別是以辣條為主的休閑食品企業多,此前一直是湖南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對象。平江縣是如何實現這一提升的呢?記者日前對平江縣市場監管局進行了采訪。
落實主體責任 加強體系建設
今年以來,平江縣深入開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年”行動,全面提升企業食品生產安全意識。當前,在市場監管局的督促下,平江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全部建立了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聯系人制度,完善了企業食品安全風險清單、措施清單、責任清單,并且簽訂質了量安全承諾書,強化承諾履行。為了把制度落到實處,平江還特別注重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培訓考核,要求企業100%參加培訓考核。
為了提高企業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江縣市場監管局鼓勵企業引入現代管理理念,指導實施HACCP、FSMS、GMP、ISO22000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目前獲ISO 22000認證的食品生產企業7家,獲ISO 9001認證的5家,獲HACCP認證的6家,獲GMP認證的2家,通過FSMS、BRC、IFS認證各1家,在全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這些企業的示范下,平江縣還正在全縣范圍內引導企業從精準記錄原料把關、進貨查驗、原料檢驗、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不合格品處理、儲存交付等信息入手,建立產品正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加強日常監督 推動透明體驗
平江縣食品生產企業和小作坊點多面廣,縣市場監管局推出屬地管理和網格管理機制,根據“日常監管計劃”由各轄區基層所監管人員實施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制售分離食品加工小作坊現場檢查不少于2次/年,季節性生產小作坊每月不少于1次的頻次開展日常監督檢查。日常檢查情況錄入省局食品生產監管系統。特別是對于“小作坊”食品、高風險產品和被省、市多次抽檢不合格的食品生產企業,重點實施生產企業、小作坊縣級監督抽檢,并對多批次抽檢不合格的企業集中召開約談會,以監督抽檢為手段,提升產品質量保證。
根據日常監督結果,近三年來,平江縣改造升級食品企業171家,其中“辣條”生產企業改造升級99家、醬干等其他食品企業72家。全縣共有51家企業投入1.2億元進行了潔凈化車間改造,72家企業對廠區等硬件設備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實行企業亮身份、量產能、亮產品類別、亮舉報電話的“五亮”工程,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當前,全縣超八成以上企業完成了潔凈車間改造,安裝了生產車間監控設備。其中,麻辣王子、旺輝食品、永和食品車間潔凈度達到10萬級標準,千里香食品、俊俊食品等80多家企業車間潔凈度達30萬級。而對于實在無法改造的27家低端車間,也采取了關停措施。
改造升級完成后,平江縣又積極舉行“透明車間體驗日”的活動,宣傳食品安全。讓群眾實地參觀食品生產企業,讓更多人了解企業對食品安全的把控,切實增強消費者的信心。今年共舉行11場次活動,新聞媒體、消費者代表共有300人次參加了活動,弘揚尚德守法的行業風氣,營造濃厚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
關注國家抽檢 服務走出平江
平江縣市場監管局除了關注轄區內的食品安全安全,縣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監管股還主動及時查閱國家局抽檢系統,全面了解平江縣食品生產企業在全國被抽檢的結果。發現抽檢有不合格產品的食品生產企業,及時約談,針對普遍抽檢不合格問題,由縣市場監管局承擔費用,邀請專家前來集中授課,必要時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后續跟蹤改進。
日常工作中,平江縣市場監管局一手抓監管,一手服務產品走向全國。利用監管部門資源優勢,整合監管和技術層面專家幫助企業防患法律風險和解決工藝、質量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企業品牌建設能力;爭取政府重視,出臺產業發展獎勵政策,全面推動生產企業潔凈車間的建議,確保產品生產環境全面提升,進一步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加強企業知識培訓和交流,做好監管層面的延伸服務,幫助企業轉變市場銷售理念,拓展市場渠道,利用互聯網+傳播產品信息,搶占食品市場份額,擴大平江休閑食品在全國的影響力。
在種種措施的發力下,平江先后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面筋食品之鄉”“中國辣條之鄉”“中國(平江)休閑食品文化節永久主辦地”等稱號;“平江面筋”獲評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平江醬干”“平江煙茶”“平江白術”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全縣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57家,A股中小板上市企業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至2021年,休閑食品實際年產值兩百多億元,也是目前湖南為數不多的幾個食品產業過百億元的(市)縣之一。
平江縣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將以服務企業為導向,以監管企業為抓手,針對全縣支柱產業調味面制品在不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下如何控制酸價和過氧化值的共性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助力企業在“后疫情時代”保市場、穩增長,繼續推進平江縣食品生產高質量發展,服務于食品強縣的建設。